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时隔四年,一场完整的北京马拉松终于回来了。

不仅北马,在北马比赛日同一天,全国各地有至少二十场路跑赛事开赛,超过35万跑者奔跑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

这是令人激动且感慨的一天。

就在近一年前的北马比赛日——2022年11月6日,那也是北马连续停办两届之后的回归,但受条件所限,仅面向北京本地常住人口开放报名,成了一场不折不扣的“北京”马拉松。

与今年北马比赛日“万马奔腾”的壮丽相对照,上届北马比赛日当天,全中国只有这一场路跑赛事,其余20多场计划中的赛事均被迫取消。

或许正是这份积蓄长达四年的力量与期待,令今年全面回归的北马充满了各种惊喜。

在精英跑者层面,第七个冲线的陈天宇以2小时08分11秒获得中国选手第一名,同时打破了尘封16年之久的中国选手赛会记录,这也是中国马拉松选手的历史第三好成绩。

在大众跑者层面,本届北马不负“国马”之名,破三选手数量大幅增加,2402名破三跑者的数字甚至已经超过了部分世界大满贯赛事的破三数量!“国马”展现了中国速度。

今年的北京马拉松赛事上,组委会调动了卫计委、公安、城管等多部门协同,组织了30辆救护车随时待命,并布置了100台AED,其中绝大多数设备由专业医护人员随身携带进行分段管理巡视,沿途有26个固定医疗站点,随时为跑者提供服务,300名三甲医院的专业医护人员随时候命,50名医师跑者在赛道上保驾护航,600名医疗及赛事安全观察员密集分布在赛道上,现场有400名裁判员、6700名志愿者以及448辆赛事车辆。正是社会各界的医护人员、安保人员及志愿者的辛勤付出,让2023年的北马成功举办。

收尾心得:专业、认真的收尾团队 是赛事成功的保障

非常荣幸,今年我的身份依然是赛事收尾组的关门领跑员,算来,这已经是我第19次在马拉松赛事中担任关门领跑员,也是第七次为北马服务。

从2016年北马开始,每年的秋天能在家乡的赛道上帮助更多跑者实现马拉松梦想,一直是我参与这项工作的最重要意义,也是我在推广马拉松运动过程中的重要收获之一。

随着马拉松运动在中国的普及,我明显感受到了北马收尾组跑者的专业水平在逐年提升。

去年在疫情之中举办的北马,86岁的跑者张顺老人与关门领跑员之间的参赛故事一时间成为社会焦点。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在最后十公里的赛道上,老人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和速度,以自己的速度跑自己心中的马拉松。包括我在内的关门领跑员团队成员,集体并排目送老人跑过终点,随后向站在终点远端的老人和赛道两侧的志愿者、裁判员们深鞠一躬。

这个画面不但感染了在场的人,也令更多跑者对于北马关门领跑员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更增添了一份责任感。这种感受,在今年北马的关门领跑成员身上,得到了更加突出的体现。

收尾组包括我在内的八名成员,在这条我非常熟悉的赛道上分工明确,有人负责计时配速,有人负责招呼与激励身前身后的跑者,有人负责观察临界跑者的状态,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危险。

从疫情走出来的北马,一下子从世界各地来了好多跑友。跑者大队的最后方,人也格外地多,收尾工作因此格外繁重。

分段配速,是北马与其他马拉松最大的区别,其他马拉松都是按照全程平均配速设置关门计时点,只有北马,因为其地域的特殊性,采用的是每五公里设置一个配速水平的关门点位,各个区间的配速并不完全相同,比如第一个五公里的关门配速是9分钟,下一个五公里就调整到了7分钟……

对于精英跑者和水平大幅超过关门完赛水平的跑者来讲,这些都不是问题,但对于收尾领跑员以及以关门时间内完赛为目标的初阶跑者来讲,这种设置就带来了很大难度。

如果完全按照全程6小时的配速匀速前进,可能在一些关门点上就要退赛了,我们的收尾领跑员在赛前根据各赛段的关门时间制定了详细的配速表,并在比赛工作中严格执行。

在赛事的前二十五公里中,收尾领跑员们声嘶力竭地催促后面的跑者加速,还被很多不理解规则的跑者指责,说我们不负责,配速过快了,在后半程时,这些跑者才明白我们当时催促他们的良苦用心。

为了能尽力帮助更多跑者完赛,组长王涛喊到声嘶力竭,刘彬、海霞两位关门领跑员,甚至将每公里的过公里牌的时间卡到秒上,也说明了北马的关门领跑工作向着更加精准的方向进步,不负“国马”称号。

关门领跑员刘彬的计时工作特别认真,开赛前5分钟就开启了手机定位搜星,等所有人集体唱国歌结束之后,认真听着鸣枪的信号提示,在几乎鸣枪的同时按下手机计时键。在赛道上,刘彬还和另一位关门领跑员海霞核对时间,再与每个计时点对表,时间完全一致。我们的团队就是这样按照赛事官方计划的配速要求行进。

多年从事赛事收尾工作之后,我对这项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从赛事运行的角度看,关门领跑员与其他时间段的领跑员并不是同一种角色,300兔子,330兔子,400兔子……他们认真负责的意义在于帮助跑者超越自己,提升PB,而关门领跑员则更像是一场路跑赛事的工作人员,而非纯粹意义上的跑者角色。

关门领跑员的专业程度和对待工作的态度,将直接决定一项赛事的最终完赛率,决定着赛事的整体服务口碑,同时也对赛事的安全性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

关门领跑员跑上赛道,就是来工作的,不是来跑马拉松的,能够让跑者乃至全社会感觉到多一点北京马拉松服务的水平和人情味,我们再累、再声嘶力竭,都是开心的。

我们肩负着提升赛事完赛率的任务,同时在赛事后半段还需要留心观察各种突发、紧急情况,协助组委会最大限度地让更多跑者安全完赛,以及劝导一些临界跑者,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危险。

今年北马在精英跑者和单纯的配速成绩层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于马拉松赛事而言,破三当然重要,但完赛率也是对马拉松精神的一种兑现。因此,关门领跑员的服务态度和专业能力,也是马拉松赛事整体水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赛道感动:冲过的计时毯,就像人生的沟沟坎坎

特别感恩北京马拉松,每次跑上这条赛道,都是一次对人生的再检阅。

北京是我的家乡,我熟悉北马赛道上的很多条大街小巷,北马于我而言,早己经不是一场体育活动,而是一种精神寄托。

今年北马带给我最大的惊喜,依然来自于广大跑友。

与过去参加北马的经历相比,今年我的“识别率”格外地高,一路上不停有认识或不认识的跑友和我打招呼,还热心地给我拍照,留下了很多精彩的影像。这是我参加北马以来,沿途被喊出名字次数最多的一回。

跑到二十七八公里的路段时,一个小伙子跑过来和我打招呼,还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和感动。

小伙子对我说,他在2019年北马上曾被我带到完赛。经他提醒,我有些印象,当时他手里举着一张大幅求婚海报,路上跑得有些困难,跟在我们关门领跑员身边,还对我说,他只要跑到终点,就能向未婚妻求婚了。

那年的赛事我确实带过他,但到了终点之后,人很多,我就没再注意他。

今年的北马,小伙子手里还拿着那张旧的求婚海报,我问他“那后来你的求婚成功了吗?”

小伙子边跑边说:“孩子都三岁了!”他告诉我,那一年的马拉松对他的人生影响重大。

赛道上,有一位60多岁的女跑者一直跟着关门领跑员团队,每到一个补给站,她都会主动多拿些能量胶、香蕉分给我们,还帮我们剥香蕉皮,撕能量胶的包装。

我说“您太客气了,应该我们给你拿啊。”她却说:“我看你们太辛苦了,心疼你们,你们多吃些。”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跑者的反馈与激励,让我们这些认真工作的关门领跑员既欣慰又感动。

与过往赛事相比,今年沿途的“私补”也明显增多。

“私补”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马拉松普及度,在海外很多知名赛事中,“私补”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都是成就一场赛事美誉度的重要元素。

“私补”来自于民众对这项运动的欢迎与期盼,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点滴贡献,让来到这场赛事的跑者拥有更好的表现,对城市有更好的印象。

在北马的沿途“私补”点上,有金嗓子喉宝,有私家熬煮的梨汤,甚至还有人为我们提供充电宝,满满的热情,满满的能量,都洋溢着北京城的温暖与人情味。

在收尾队伍的后方,警车、特勤车辆、急救车一路跟随,公安干警和医护人员的热情更让我们感动。一路上,他们总会给我们和其他跑者加油鼓励,还时不时地送上一些水饮。

我要特别感谢收尾保障车队的第一辆黑色特警车上的一位警察同志,他在22公里和34公里主动为我递水,让我倍感温暖。

作为关门领跑员,我的精力更专注于其他跑者的状态,在每一个关门点的计时毯前,我和其他关门领跑员都会大声招呼落在我们身后的人加快速度,尽快冲过这道“坎儿”。

赛程行进到30公里处,是很多初阶跑者最难度过的时点。我就站在30公里的计时点上,声嘶力竭地向仍在我们身后的跑者们大喊,让他们再跑快一点,争取抢过关门时间,但遗憾的是,依然有十几名跑者没能赶过来,被关在了计时毯外,我在为他们感到惋惜的同时,也生出一阵感慨,有时间,我们拼尽了全力,仍然无法抵达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但那又如何呢,这不就是人生吗,岂能尽如人意?

越来越多的跑者,咬紧牙关,一次次地努力冲过计时毯,超过了我们的收尾团队。看着他们跑在我们的前方,心中莫名生出一种感动。

我们为什么热爱马拉松?

与其说我们是在追求PB、追求完赛,其本质上,我们是在体验一场浓缩的人生,在几个小时里,出发时的期待与激动,路途上的追逐与疲倦,“撞墙”时的坚持与不甘,抵达终点时的欢愉与松弛……这些都是人生时时可能发生的心理状态,它们都会在一整场马拉松的赛道上闪现,这就是马拉松的精神。

中关村掠影:缅怀,就在一瞬间

当跑过中关村创业大街附近的赛道时,我看到一栋楼体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巨大招牌,这八个字的响亮口号一直激励着我前行,弹指九年间,心生感慨无限。

尤其是在这样的一天,新闻纸迅速翻过,湮没了短短两天之前的“旧闻”,那个令我震惊、错愕、悲伤的消息,仿佛已经离我们很远了。
秋风吹落了路边的树叶,一地金黄,被数万跑步者踩过无声,大江奔涌,不舍昼夜,日子还要继续如常地继续下去……

明月高悬,照亮人间,凉风吹过,仿佛一声深沉的叹息。

美中不足:出发区域有待优化

或许是太久没有来北京跑马的缘故,这次比赛结束后,我注意到跑圈里有一些吐槽的声音,但其中提到的意见,其实大都是北马近些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或者不应该叫问题,而是在北京跑马拉松的一个特点、特色。

比如前往比赛起点的地铁出口应该如何设置,比如广场存衣区的排布是否应该更科学,比如北马能不能分枪分区……

这些问题的提出,其实都忽略了一个特别重要的核心,北马在哪儿?

北马,因其地域特征,注定要从天安门广场出发,而广场又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公共资源,一场公众活动,如果选择要利用这个资源,它就要承担因为利用这个资源而应有的责任,这就包括很多新跑友提到的地铁设置、存衣拥挤、没有分枪。

因为北马的起点有极其特殊的功能性,有各种特别重要的国家标志性建筑,不可能完全按照最理想的区域功能分布去设置,而从北马起点出发一路向西的长安街沿线,又是随时要承担大量管制任务的路段,一场如此大规模群体活动的举办,势必对交通管理部门后续的工作带来极大的负担,因此,北马如果采取分枪,在起点上的跑者看来,可能只是多出半个小时,但在后续的管理疏导上,可能增加的工作量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从这个角度上看,我想,我们既然选择了北马,并且都希望可以跑过天安门,感受国马荣耀,那就也应该接受这场赛事的特殊性,以及因其特殊性所带来的短暂不便,毕竟。

尽管如此,但我还是想说,北马有着四十多年的悠久历史,对于赛道的优化、起终点的排布,应该有很多前鉴,从服务公众、提升跑者体验的视角讲,赛会是否真的已经在条件允许的最大限度内,将所有细节都做到位了呢?是否还能在一些有空间的细节上持续改进?

比如在起点处是否可以多增加一些垃圾收纳点位?

天安门广场不仅是北京的门面,也是中国整体形象最重要的展示景区。很多跑者在出发前习惯携带香蕉、早点、一次性雨衣,在出发后必然会带来大量生活垃圾,而出发点附近的垃圾收纳点可能并不足以满足三万人的大量需求。因此,广场内的垃圾桶数量有增加的必要。

关于分枪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北京马拉松采取了分区不分枪的出发方式,而官方给出的6小时15分钟的关门时间中,包含15分钟起点陆续出发的余量。今年的赛事中,收尾团队大约在7点46分抵达起点门(记时毯点位),而以往我们大约在7点43分左右就能到这里,造成这种延迟的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但我想应该与出发通道上的流量设置调节有一定关系,希望赛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继续优化和细化出发区域的整体排布。

此外,在医疗服务方面,北马今年的整体保障非常好,除了喷剂外,建议赛会可以考虑在医疗站增加提供一些超小包装的舒缓膏,供有需要的跑者自行取用涂抹。

跑者素质:赛事水平取决于每一个跑者

在今年的赛道上,关于跑者素质,依然有一些不和谐的画面出现,这些情况尤其在赛道相对较窄的赛段上比较频繁。

一些跑者一边跑一边把饮料瓶横向扔出去,导致不少后方没有注意状况的跑者被砸中。还有的跑者将只喝了两口的饮料瓶直接抛掷在跑边,余水很多的饮料瓶就在赛道上随意滚动,给后方跑者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甚至有跑者因此崴脚、滑到。

还有的跑者在补给桌上取水时,粗鲁地用胳膊肘带到了整张桌台上的水饮,全洒到地上,非常影响赛事秩序。

说起马拉松文化,进出补给站应该是最基本的跑者素养,尤其像北马这种大型赛事,每个补给站都会延伸很长,跑者完全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从容且有秩序地进出站位,但仍然有很多人在一见到补给站时,立刻从赛道最左侧直接横跑过来进站,严重影响了后方跑者的节奏。
根据我的经验,希望跑者在追求自我配速和节奏的同时,也要注意保证赛事整体秩序,如果有垃圾桶,就将饮料瓶扔到垃圾桶里,如果没有,至少也应将饮料瓶坚置于路边,以免影响到他人的前行。

写在最后

当成功结束收尾工作之后,在赛事的终点线之后,很多跑者自发过来和我们合影留念,我认得出其中一些人,正是一路上被我们激励和带动过的初级跑者,在我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推动下,他们成功实现了自己的马拉松梦想,我也感受到了身为关门领跑员的一份荣誉。

感谢组委会、北京市体育局和赛道上所有的志愿者、医疗团队、警方团队的支持与信任。

无论如何,在经过两年停办和一年半开放式办赛后,今年的北马,重新回归为一场国际性的大型群众体育赛事,无论从赛会成绩还是跑者体验上,都为首都北京带来了巨大的声誉。

大众体育,永远都应以人的情感为核心,它最大的功能性在于连接人们最真挚的情感。

 

话题:



0

推荐

毛大庆

毛大庆

48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毛大庆博士,人口学、城市更新与区域经济学学者,注册建筑师,专栏作家。 优客工场(纳斯达克:UK)创始人,优享创智(共享际)创始人。 任中国科协八届、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促创委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工作顾问、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专家库专家。 著有《城市更新空间内容探索》、《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永不可及的美好》、《无处安放的童年》、《一口气读懂新加坡》,译著《奔跑的力量》、《朝圣波士顿马拉松》、《鞋狗》、《为谁留的空椅子》、《凿开公司间的隔栅》、《布隆伯格传》、《成就斜杠人生》、《全黑军团》、《发明:詹姆斯·戴森的创造之旅》。 马拉松爱好者,截止2022年11月,已完成全程马拉松144场。荣获2016年CCTV体坛风云人物体育精神奖(提名奖)、2017年“中国马拉松年度人物”荣誉称号,2022年2月受邀作为2022北京冬奥会第97棒火炬手传递奥运圣火。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