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如果和世界讲中国的马拉松故事,景德镇马拉松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能用“china(陶瓷)”命名马拉松的城市,也只能是:景德镇。

这是南昌之后,第二次到江西省跑马拉松。也是近五年里一直想跑但总是擦肩而过的一场赛事。与其说是期待赛事本身,倒不如说是期待用脚步作一幅对景德镇的文化速写。

对景德镇的所有记忆,还停留在33年前的一次写生民居。彼时的景德镇,遍地烟尘,道路破旧,河水与空气的质量令人一言难尽,在这里待上半天,洁白的领口就变得污黑……这就是我对瓷都的印象。

景德镇,不是一般的“镇”,可冠以的头衔非常之多:曾经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世界制造业名城、水陆物流枢纽,陶瓷工艺美术之都,博物馆城,不一而足。

明清时期,景德镇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更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这里有一座“玩泥巴”的乌托邦,它由几万名新生代“景漂”用青春与热爱打造而成,并仍在集聚着更多年轻人的梦想。

跑瓷都:穿越千年 游赏昌河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清晨,我与一万多名跑者相聚于景北大道的景马起点,发令枪响,表面上我们跑得是42.195公里,内涵中,我们是在穿越这座城市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还有600多年的御窑史。

景德镇到底有多特殊?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陶瓷产业传承千年的城市,是陶瓷文化遗产和陶瓷工业遗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品位最高的城市,也是近现代制瓷水平最高,获得国内外奖项最多的代表性城市。

景德镇马拉松是在疫情前一年创办的,在2019年首届赛事之后,今年终于等来了景马回归。说来凑巧,与景马比赛日重合,中国建筑协会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论坛也在这个周末举行,跑马读城一向是我的跑旅理念,在景德镇,赛道沿途的风景秀美、观众热情,而在赛道之外,我更是读到了小城肤表之下的深层魅力。

景马赛道经过很多景德镇标志性的文创旅游区和地标性建筑。

首先路过了陶瓷文创领域享有盛誉的陶溪川,这里融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为一体,集青年双创、艺术展览、研学旅行、剧院演艺、电商直播、艺术文创、社交、商业等业态为一体,是一处全时段场景的文化街区。

随后,神火雕塑出现在眼前,这座城市雕塑位于景德镇市西大门迎宾大道上,象征着瓷都景德镇的“窑火”千年不熄。

中国陶瓷博物馆是景德镇旅游的必游项目,全马路线上也会经过,这是新中国唯一一所陶瓷艺术专业性博物馆。

跑过半程后,巨大的瓷碗景观出现在赛道边,这是昌南里文化景区的网红地标“大瓷碗”,设计初衷就是致敬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以地方特色的“斗笠碗”作为建筑意向,赋予建筑“由大地之源升华为陶瓷之花”的内涵,旨在打造了一座承载瓷文化的巨大容器。

赛事终点陶博城位于浮梁县,是景德镇市陶瓷会展经济的国际陶瓷博览运营平台。

总体而言,景马赛道的风景很好,尤其是赛道沿途几次与昌江交汇及穿越,深秋江水,魅力无边。昌江是长江流域鄱阳湖支流饶河的支流,因流经安徽省昌门而名昌江、阊江,“入鄱阳界者为鄱江,在浮梁者为昌江”。

景马的补给供应充足,能量胶、盐丸等功能性补给在赛道补给站上都有配置。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赛会主办方很细致地在赛道每一个上坡点位前100米的地点上给出上坡提示,对于跑者分配体力和调整跑姿都有很大帮助。

一场马拉松,是感受城市热情的最好机会,在景马沿途,人们不遗余力地为跑者们加油助威,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景德镇的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热情尤其高涨,在我拍下的市民加油照片里,这次出现最多的是小朋友们,特别生动可爱。

在我跑到大约28公里时,略感疲惫,就放缓脚步快走一会儿。

这时路边一个孩子特别认真地对我大喊:“你不能走啊,你走了,你就不厉害了!”逗得我哈哈大笑,疲惫一扫而空。

说起来,得益于近一年训练心率跑法的帮助,最近几场马拉松以来,我已经可以稳定地将前半程的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基本上1小时58分左右过半。

而在全马最后七公里的收尾阶段,我的身体状态也已经很习惯,可以提速顺利完赛。

于我而言,目前需要精进的主要瓶颈集中在25—35公里的赛段,这十公里内,一方面是身体耐受力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是专注力的下降。

全马顺利完赛,并继续保持不多不少只PB一分钟的小小成就感,在终点处收到的奖牌实在是太大的惊喜。

这块华美的奖牌由好朋友李淳设计,极具收藏价值,尤其是奖牌背面的雍正盘龙瓷片,独具匠心,充分体现了跑瓷都的纪念意义。

 作为奖牌设计师,李淳本人也是一名百场马拉松跑者,参加了本届景德镇马拉松。 

观瓷人:“景漂儿”映照出的小城魅力

对于瓷都扑天盖地的陶瓷艺术、陶瓷文化、陶瓷历史,以及陶溪川、陶阳里和知识密度很高的各种博物馆、古窑展示,我在之前都做过功课,有些心理预期。

赛后的傍晚,我去了还基本保持着老厂建筑状态的景德镇雕塑瓷厂。

在老厂区里鳞次栉比的各种传统陶瓷销售店之间,穿插着一些风格清新的小店,我一眼看去,像是在看一颗千年老树上长出了的顽皮且顽强的新绿,生生不息之感扑面而来。

就在厂区一个最不起眼的角落,我见到了江戈。

这是一家没有刻意装修的原生态侘寂风格店铺,店名与主理人同名:江戈。

江戈是个85后的女青年,她主动和我打招呼,让我对她正在用自己书法装饰的LED灯给一些参考意见。她的老公站在旁边憨笑。

当她知道我是一名建筑师后,立刻跑去柜子里拿出一本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的传记。

我问她为什么喜欢路易斯·康?她说她并不知道这个人,只是对书里的一段话产生了强烈共鸣。然后她认真地翻出那一页给我看。于是,我知道她在说什么。

我们很自然地聊了起来。

江戈曾经在成都当护士,如今成了景德镇三万余名“景漂”中的一员。她告诉我,她是不安于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来景德镇进货时被这里所吸引,然后投身到了这个地方,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最初每个月只靠300块钱维持基本生活,现在已经有了家庭,还有了自己小小的这个工作室。

夫妻俩依靠头脑和双手赚钱,工作就是爱好,收获的都是未来。她特别喜欢这个保持了原有厂房风格的工作室加店铺,觉得这才是景德镇的的传承。生怕以后要改造要被“破坏“。

在“大山集”,我见到了萧山夫妇。

他们的产品特别打动我,立即把两个产品收入。萧山给我讲了来景德镇创业,通过“兼并”工作室找到了自己的太太。两个人一起研发了很多基于传统技术的创新技术,创造了别具一格的产品系列。两个人讲的非常通透,如数家珍。临走时,夫妻两人送我到门口,然后说,我们也得回家了,孩子还小。

从平淡如水的字里行间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热爱与梦想。放弃了曾经日复一日的平静生活,勇敢地追随内心。

来到景德镇时,他们曾是一根漂来的稻草,如今,已经是长出根须的新生命。虽然都很艰难,但是都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与江戈和她的小店告别,走出小街,就在街区转角处,一盏街灯亮起,暖光洒在路面,和着深秋微风,映照着街边墙上各种充满创意的海报图景,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在景德镇,江戈、萧山们只是超过三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景漂儿”之一。官方统计,仅2022年,有3万外来人口来到景德镇发展,疫情放开之后,更多的年轻人奔赴这座四线小城。

根据2022年景德镇政府发布了《关于促进“景漂”人才进一步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

据景德镇人口普查统计,过去十年,与国内大多数四线小城人口流动趋势完全相反,景德镇人口呈现净流入趋势。

在我的接触中,很多“景漂儿”用“治愈、开心、活在当下”来形容现在的生活,他们大多来自中国一线城市,想转换职业赛道,又或者在就业压力、实体经济受冲击等种种因素影响下,来景德镇寻找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具体而言,房租和物价是让更多人来到景德镇的直接原因,据说,一间不到50平米的一居室,月房租只要500块,这个价格,可能连北京五环外一个地下室的床位都租不下来。

我们可以把“景漂儿”现象理解为一种年轻人反内卷的心态使然,但更重要的,其实还是一座城市在文化赋能之下对于生活的态度,以及对于城市更新的理解,造就了更强大的吸引力。

逛瓷博:了解“china” 感受瓷韵

景德镇的历史感、文化感,以及在城市更新中古今交汇的错落,都令这座城市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一场马拉松的几个小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一段浮光掠影的梗概。

那么,到底什么是景德镇呢?

作为著名的古代瓷业之都,景德镇至今保存着由原料产地、交通道路、水运码头、作坊窑场、商铺民居、城池衙署、技艺民俗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构成的瓷业体系。建国以来,景德镇完成了由传统手工制瓷向现代机械生产的转型,形成了集生产、销售与科研、教育为一体的现代陶瓷工业体系。这些依托于自然山水,涉及了社会经济和人文精神的方方面面,堪称人类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是规模宏大、结构完备的瓷业体系,在中国绝无仅有,在全世界亦是独一无二。

景德镇因青花瓷而兴,既是陶瓷艺术品的集散地,又是国内外旅行者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甚至于,这里还是很多陶瓷艺术家浇注梦想之台的栖息地。

于是,在一场愉快且舒适的马拉松之外,我更加想感受的,是这座城市的文旅特色与人文内涵。

中国陶瓷博物馆,当然是来到瓷都不可能错过的一站。

如果要一口气了解china(陶瓷的英文名)与中国(China),这里无疑是最全面的地方。

这座博物馆的藏品包括自新石器时代以来2万余件景德镇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品,其中包括500多件国家级文物。

漫步在陶瓷历史的时空隧道,了解陶瓷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细细品味各个朝代留存下来的一件件带有古旧斑驳痕迹的陶瓷。近距离观察馆内的稀世珍品,与陶瓷进行一场时空对话,琳琅满目的陶瓷珍品,各有神韵,在人们面前徐徐铺展出陶瓷历史的画卷,展示了千年瓷都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陶瓷博物馆,我跟随着游客长队有秩序地参观,爆红网络的“无语佛”以及他的十七个罗汉伙伴成为最受关注的展品。

我特别注意观察了一下,博物馆的观众普遍比较年轻,目测平均年龄很可能超不过25岁,这也算是国内受众年轻态比重较大的一座博物馆了。

中国陶瓷美术大师曾龙升老先生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作品《十八罗汉》会在互联网上成为爆款,并且被赋予了“无语佛”“击毙你”“每月两千八、也要乐哈哈”“这知识太烧脑”等各种网名。他更不会知道,还被喜茶蹭了流量。

文化传承与活化的命题之下,文化基因与文物价值赋能之上,更重要的是提供与时俱进的“共情价值”,这是去中心化、信息化时代里,必须理解的价值特征。

景德镇还有几条著名的街区值得好好逛逛。

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里,有108条千年里弄,400余年历史的明清窑作群,70余年前的陶瓷工业遗产,来到这里,文化体验、研学旅行、休闲购物、餐饮住宿一站解决,还能沉浸在明清传统坯房场景中。

街区内的御窑厂博物馆独具特色,它就建立在御窑遗址之上,弧形的红砖仓房密布,美轮美奂。

漫步于陶阳里,可以了解陶瓷烧制的整个工艺流程,可以亲眼看到制瓷师傅在拉胚、打磨、描画,看似一件普通的瓷器,实则是多为匠人潜心制作的结果。

陶溪川文创街区是以陶瓷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为基础,融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为一体的商旅文创项目,园区内有宇宙瓷厂、为民瓷厂、陶瓷机械厂等区域,汇聚了2万余名艺术家、设计师和“景漂”创客,2022年接待游客390余万人次。

其实陶溪川里我最喜欢的还是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不仅仅策展十分高级,内容更加直视历史,非常诚实。

景德镇市区附近的陶源谷,聚集了人文艺术产业,艺术家群体,形成了产业链条,同时也是艺术生活的旅居目的地。

谷内的三宝村是游客必去的著名人文旅行目的地,靠山临水,这里既有艺术展览,又有优秀的民宿。

比如三宝国际陶艺村博物馆,是景德镇最具艺术特色的民办博物馆之一,三宝画廊长期致力于推进海内外当代陶瓷艺术交流,举办展览及各类艺术交流活动。三宝美术馆每年固定举办两次国际当代陶艺展。此外,还有三宝陶艺研修院,从上世纪末就开始接待国外艺术家驻场创作,是景德镇对国际开放最早的陶艺家工作室。

在景德镇的文创项目中闲逛时,无意之中,我发现了几个来自北京的品牌,比如大小咖啡。

我和这些创业者简单聊起来,他们都觉得从一线城市孵化之后,走入低线城市,做下沉型文旅项目,更容易在降维过程中开发新市场,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一种共同感觉——低线城市的人们活得更从容,更惬意,我把这种感觉理解为,追随内心,不卷不急。 

悟瓷道:城市更新的景德镇模式

景德镇之行,跑马之余,我参加了中国建筑协会主办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论坛,与很多建筑师同行深入交流,并聆听他们关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前沿观点。

城市更新的主题与景德镇的城市发展脉络可以放在一起探讨,比如雕塑瓷厂这种从旧时代走来的街区风貌。

撰写本文时,身处北京的我,又想起了几天前在景德镇的傍晚,与小店艺术家江戈的闲谈,以及在走出厂区时,被那一束路灯微光点亮的心情。

作为城市更新产业的从业者,我经常在想,城市更新的出口到底在哪里?换言之,我们最期望的城市形态是什么样的?

中国有很多古城、老城、旧城,城市中有太多值得被保护的、拥有文化艺术价值的建筑物,以及停留、驻足或依附于这些建筑物的人群。

如何让一座城市在保护中焕发新的生机,如何让我们用心保护的内容与我们推动更新的内容产生契合点?

一旦深究这个话题,我就愈加喜爱那座景德镇老瓷厂的整体调性。

与景德镇众多的文创街区相比,相比于人工雕琢痕迹过于浓厚的商业化路径,这种原汁原味的老厂区,在被赋予文化更生的内涵之后,更容易调动人们对于生活的共鸣与反思。

这座雕塑瓷厂并未进行过大改造,几乎就是原厂原貌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厂区内的那些小店艺术家们,在这样的环境滋养下活得很舒服、很自然、很真实。

漫步游走于其间,轻松、惬意,那个从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景德古镇,在这里离我们越来越近。

这样的老厂区其实不需要过于华丽、复杂的包装与营造,一旦将古旧的内容进行断根式“更新”,那种感觉就会消失,活在里面的人们,精气神也会很快变质。

因此,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避免无节制的商业附和,要在一个可容忍的范围内克制的改造,这里的度与量、尺寸与拿捏都是非常敏感的。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大拆大建,不是科技狠活儿,而是幸福感的营造。

那么,我们要用什么去营造幸福感呢?

于是,我又想到了在景德镇邂逅的那一束微光——城市的底蕴是烟火气,是人情味,是浪漫的氛围,而不是纯粹的建筑师视角,不是冰冷的“合理规划”。 

写在最后

毫无疑问,做为一座千年以来执着于陶瓷艺术的城市,景德镇生生不息的魅力,都是源自梦想。

在世人的通识中,景德镇的标签是瓷都,这里的一切都与瓷器有关,但瓷器背后,那些为了艺术奔赴而来的人们,才是成就这座城市的真正英雄。

梦想,热爱,生活……一座城市的美,当然是由绿化完善的街区和造型优美的现代化建筑所呈现的,但是当我们真正开始探索城市更新和城市生发的内涵时,应当有另一种理解:城市如人,灵魂中的趣味与追求,一定会透过身体发肤,散发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在景德镇度过了一个短暂的周末,跑马与逛展是此行中最主要的安排,但真正令我有所触动的,却是这场不期而至的小店之行。

离开雕塑陶瓷厂,在厂区门口一个集青旅、画展、咖啡的很清新的小楼的咖啡厅里看见墙上一个画框里的一句话:喝喝茶,看看表,舒服一秒是一秒。

离开景德镇,我对生活的认知再次更新,热爱不一定非要那么热血沸腾,梦想也不一定必须搭配鸡汤。当我触摸到那些精巧的小瓷器时,触感虽冰冷,但指尖传递到内心的却是温暖。

谢谢景德镇,我们会再见。

 

话题:



0

推荐

毛大庆

毛大庆

48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毛大庆博士,人口学、城市更新与区域经济学学者,注册建筑师,专栏作家。 优客工场(纳斯达克:UK)创始人,优享创智(共享际)创始人。 任中国科协八届、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促创委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工作顾问、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专家库专家。 著有《城市更新空间内容探索》、《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永不可及的美好》、《无处安放的童年》、《一口气读懂新加坡》,译著《奔跑的力量》、《朝圣波士顿马拉松》、《鞋狗》、《为谁留的空椅子》、《凿开公司间的隔栅》、《布隆伯格传》、《成就斜杠人生》、《全黑军团》、《发明:詹姆斯·戴森的创造之旅》。 马拉松爱好者,截止2022年11月,已完成全程马拉松144场。荣获2016年CCTV体坛风云人物体育精神奖(提名奖)、2017年“中国马拉松年度人物”荣誉称号,2022年2月受邀作为2022北京冬奥会第97棒火炬手传递奥运圣火。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