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汕头,一座海滨小城,地理版图意义上的渺小,却更加凸显出在人文意义上的博大。在来到汕头之前,我对潮州、汕头所总构而成的潮汕文化的了解的非常粗浅。

汕头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由于有三江入海,使它成为中国大陆唯一一座拥有内海湾的城市。

在2023年即将结束时,我来到汕头,来赴一场缺席年的马拉松约会——东楚汕头马拉松。这次奔跑,我不仅是一名普通跑者,还非常荣幸地成为赛会官方收尾配速员,和两位优秀的95后组员一起,用一场专业、精准的均速慢跑马拉松,以及两天里的潮汕采风,深度感受潮汕精神,亲眼见识了潮汕文化的巨大魅力。

12月24号清晨,日出东方,汕头马拉松起点的主舞台前锣鼓喧天,一场英歌舞秀正在上演,舞者们身着传统服饰,装扮成历史英雄形象,整齐划一的动作,训练有素的阵型,那一声声呐喊,就是送给广大跑者的最大鼓舞。

疫情之前,汕马赛道的独特亮点就是穿越了中国内地唯一呈放射状格局的骑楼街区。今年的赛道再增亮点,将海内外潮汕人的精神家园——“小公园”区域赛道延长距离,除了老妈宫戏台、中山纪念亭、红色交通站等传统景点外,还途经蔡楚生电影展览馆、镇邦美食街、汕头旅社等新晋网红景点,让外地跑者深度体验一场百年商埠的沉浸式文化之旅。

在赛道布置方面,沿途除了展示久负盛名的潮汕工夫茶冲泡程式之外,也将为选手们设置“茶”补给和特色美食、果品补给;沿线精心布置风格各异的表演和音乐加油站,其中非遗、;‘’文化文艺类的表演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将超过往届,力求向外界充分展示汕头这座宝藏城市的潮式热情与“潮味”文化。特别是,汕头的各种加油啦啦队里,有各种年龄段的孩子们,特别活泼可爱。传递着古老文化底蕴里的勃勃生机。

赛事的另一个看点是,与往届相比,今年汕马赛道全程无桥梁路段,降低了上下坡难度,累计爬升高度在几十米,非常适合创造好成绩。

“小公园”的前世今生

“小公园”是今年汕马的最大亮点,它并非一座传统意义上的公园,而是代表着百年商埠发展史的金平区老城区。

如今作为汕头市政治、文化中心的金平区,是由汕头市原升平区和金园区合并而来的。金平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秦时属南海郡,宋属揭阳县,明属澄海县。

1860年1月1日汕头开埠,拉开了汕头“百载商埠,楼船万国”的序幕,从此往来商船不歇,对外贸易繁盛。汕头是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而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开埠后,西方国家纷纷在汕头设立领事馆。1860年6月,英国率先派领事坚佐治到汕头。1864年,英国驻汕领事馆在礐石海旁路正式建成,投入使用。接着,其他西方国家纷纷在汕头设立领事馆。据《广东省志·外事志》载:自英国1860年始设驻汕领事后,法国、美国、荷兰等13个国家先后在汕头成立领事机构,其总数仅次于广州(17个)。

20世纪30年代,是汕头金平这片区域商业规模的鼎盛时期,连接穗、港、沪及海外的新兴城市,许多华侨纷纷回来投资工商业,并在老城修建大楼,老城迎来最繁华的景象。

小公园,是金平区当之无愧的城市地标。1921年,汕头在这里成立市政厅,随着《市政改造计划》的推进,这里形成了国内独特且少有的城市街区布局。

从高空俯瞰,可见以小公园-中山纪念亭为核心,向周边呈扇形放射状分布着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以及为人熟知的“四永一升平”等街道,直达梅溪河和韩江。

鲜为人知的是,如今小公园的凉亭已经是第三代建筑,第一代原始建筑毁于风雨动荡的岁月之中。如今的凉亭于2017年初建成,是依据20世纪40年代的老相片和第一代小公园老图纸,经过专家查阅资料,专业推算精确数据,高度还原的北派木结构八角亭。

奔跑在小公园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骑楼建筑群,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每栋小楼上面都有精美的装饰和图案。

最有代表性的是高7层的“百货大楼”,它是汕头小公园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其前身是1932年华侨集团集资创办的“南生贸易公司”,后与汕头市国营百货公司合并,改名为百货大楼。

除此之外,汕头小公园内还有纺织品大楼(永安公司)、汕头邮政总局大楼和100多家商店,以及天后宫、关帝庙等,见证着这座百载商埠的历史变迁。

如今,每逢节假日,小公园总是游人如织,这里的骑楼风貌、非遗展演、戏亭印象、时尚潮玩,总能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感受到“最潮最老”的潮汕文化。

历史上,金平这片区域不曾修建过城墙、城门和护城河,自开埠之初就一直对世界敞开它的大门。


 

汕头作为著名的侨乡,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世界记忆遗产——华侨银信(侨批)。

从晚清到民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数以万计的华侨通过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家书,附带一笔笔辛苦钱,通过水客和批脚,秉承诚信两字,跨越汪洋大海、历经千山万水回到汕头,毫发无损地送到亲人手中。

今天,汕头侨批文物馆是国内收藏侨批最多的地方,一封封侨批在这里,向来往的参观者继续讲述着独特的侨乡文化。

这里本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海湾,川流不息的韩江和榕江水携来大量泥沙,让这片土地逐渐从海底浮聚起来,汕头开埠以来,逐渐由原来的一个小小渔村,形成如今的“小公园”。

这里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韩江支流梅溪河与榕江入海口交汇,形成了牛田洋湿地,十多公里的沿海长堤上,可观海天一色,鱼虾和鸥鹭共息、百草和绿林繁生,是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汕马,一条属于非遗的赛道

除了小公园的历史氛围,今年汕马赛道规划也具有很浓重的新时代特征,赛道首次进入珠港新城片区,经海滨路东延路段进入东海岸大道,并转入堤顶观光路,极目远眺,海天一色尽览眼中,远处的南澳岛若隐若现。


 

在这段赛道上,有很长一段东海岸的路线令我印象深刻,奔跑在海岸线上,道路一边是美丽壮观的内海湾,一边是改革开放的新城市,时空穿梭的感觉,伴着清新的海风,感觉非常奇妙。

 

除了历史街区与海岸线之外,与其它赛事形成最明显区别的,是赛道沿途令我目不暇接的非遗文艺演出。

宫灯舞、双龙舞、马面裙表演、小书生、醒狮、二十四节令鼓等30个非遗文化展示和文艺表演,仿佛在向广大跑者放映着一幕幕旧日记忆的纪录片,我们这些跑者、旅客,用双脚奔跑在时光履带上,穿越着这些古老街区的时光隧道,体验汕头的历史沉淀。

英歌舞,是汕头本地的独特艺术,融合了戏剧、舞蹈、武术等多种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步法、身法、槌法、阵法,表演者们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

在西堤路口,可爱的醒狮表演队一直在与跑者和游客互动,伴随鼓声轻、重、缓、急的节奏,一只只醒狮踩准鼓点,舞出千姿百态,时而威风凛凛,时而憨态可掬,现场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除此之外,双龙舞、双鱼舞、龙虾舞等深受市民游客喜爱的民俗表演也为比赛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氛围。

李家教拳(新架)是南拳的一种,迄今有200多年历史,是潮汕本土几大传统武术项目之一。其拳法动作简练,发招刚劲,能攻善守,灵活多变,多用擒摔。李家教拳长盛不衰在于其丰富的技击内涵和悠久文化积淀及给人们带来的身体素质提高和品德的修养提升。

南枝醒狮作为一项民间传统技艺独具潮汕特色,其技法可溯自唐代,由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自五代十国后随中原移民南迁传入岭南地区,是从传统南狮孕育出来的一种醒狮技法,在长期的生活发展中经潮汕劳动人民不断探索与改良,与少林南枝拳的结合,形成了具有潮汕特色的一个派系。

除了充满潮汕特色的传统文化展演,在东海岸路段,拉丁舞、音乐表演、啦啦操等表演充满动感与现代气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动态美与静态美的结合,成就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马拉松”。

我在沿途随手拍摄了很多张精彩纷呈的照片,真是一场潮汕文化的视听饕餮盛宴。

本次赛事中,我作为官方收尾配速员之一,赛前与所有配速员、急救跑者共同参加了赛前准备大会,大家认真细致地记录赛道要点,制定配速计划。

与我合作的是两位95后女孩,别看年轻,她们可都是身经百战的高阶跑者,一个是江南100百公里完赛者、一个是四场百公里超马跑者。和她们在一起工作时,我仿佛也年轻了许多。后浪可畏,后浪可敬,后浪可期!

非常高兴,在我们三人的通力合作之下,圆满完成了组委会官方收尾配速员的任务。时间卡的极致圆满,精准记时,为汕马做了点儿小贡献。

要特别感谢冯莹小妹妹的每公里精确报时,也要特别感谢汕马组委会、特别是领跑员、急救跑者总领队高慧的细致工作,确实是事无俱细,非常周到。

一场汕马,感受穿越千年的最地道的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可以说,这些年来,我用脚步跑过世界那么多地方,唯有在潮汕地区的沉浸感,得以令我非常真切地产生了无与伦比的骄傲与自豪。

回想起六个小时奔跑于汕头街巷之间的每一个精彩瞬间,我突然领悟到,汕头马拉松的赛事本身就是一个非遗产品,用体育搭台,历史人文艺术唱戏,属于文体旅产业融合的典范之作。在中国的路跑赛事中,汕马模式绝对是一种非常值得大力推广的赛事类型,它把马拉松文化的张力和传播价值,推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回想起六个小时奔跑于汕头街巷之间的每一个精彩瞬间,我突然领悟到,汕头马拉松的赛事本身就是一个非遗产品,用体育搭台,历史人文艺术唱戏,属于文体旅产业融合的典范之作。在中国的路跑赛事中,汕马模式绝对是一种非常值得大力推广的赛事类型,它把马拉松文化的张力和传播价值,推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中探协百马跑者分会共近30位百马跑者参加了汕头马拉松,10位百马跑者担当了志愿配速员,74岁的百马大叔宫双琐被组委会授予了“荣誉跑者”。
 

潮汕简史:秦汉建制,明清崛起 绵延千年的文化与商业

在参加赛事之余,我到潮州庵埠老镇体验了冬至祭祖,在潮州老城,开元寺,牌坊街、广济门,广济桥(过河拆桥)、韩愈祠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我还在“韩上楼”体验了正宗潮菜。

潮汕文化中保留了很多非常久远的历史传统,更加可以用以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内生价值。

虽然现在我们总习惯讲“潮汕”,但这一地区在古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被称为“潮州”。

秦汉在此设置揭阳县时,岭南地区开发缓慢。

晋代在揭阳县地域上设义安郡,治所海阳县,也仅有一千户人。

隋唐时期,在义安郡地域置潮州,取“潮水往复”的意思,治所稳定在海阳县。

潮州虽然属于岭南地区,但潮州地缘上和福建更紧密,因此潮州先后五次在广东(岭南道)和福建(江南东道)之间摇摆,一直到唐中期后才固定归属广东(岭南道)。

唐宋之间的中原战乱使移民成为热潮。潮州不断吸收着来自福建的移民,人口从唐朝的5万人上升到南宋的65万。

移民的迁入促进了发展。潮州靠近广东、福建、江西,加上韩江河道的开发,三地的瓷器和茶叶都运往潮州一带销售,国外商人船客也来到潮州进行贸易。

到了元代,潮州设潮州路,此时潮州地区已经形成“舶同瓯吴及诸藩国”的繁荣局面。

明代,改潮州路为潮州府,从原来的四个县析置出七个县,潮州府共辖十一县,治所海阳县。

这一时期,潮州行政区域基本定型,后来的清朝也延续了潮州府。稳定的建制形成了潮州地区较强的民系和文化认同。

明清时期的潮州府是广东数一数二的海防重地,南澳岛是整个明代唯一的海岛总兵府,还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基地之一。

明清两代长时期实行海禁政策,加上人口增长的压力,迫使海渔为生的居民向周边沿海移民,形成“下南洋”的热潮。在下南洋的移民中,95%来自广东和福建。

潮州人第一次海外移民潮发生在乾隆嘉庆年间。1780到1860的80年间,潮州人的海外移民至少有30万人,而嘉庆时期(1796-1821)的潮州仅有200万人。

潮州的海外移民浪潮,在日后培育出人数庞大的华侨群体。

改革开放初期,汕头成为广东省三个经济特区之一。深圳、珠海由于临近港澳,贸易环境极佳。汕头则有些特殊,是广东唯一不邻近港澳的特区。

汕头被选为特区,首先是经济实力,汕头是当时广东经济前三大城市。其次是庞大的潮汕华人华侨群体,据预计当时潮汕籍的海外华人华侨至少有1000万人。

更特殊的是,与深圳、珠海两个面积较小的“微型”城市相比,汕头市全域面积达11000平方公里。而汕头市被划分为经济特区的面积处于末位,特区范围小和行政管理乱,逐渐限制了经济增长速度。

汕头特区成立之初,经济总量(GDP)领先于深圳和珠海,吸引了许多华侨商人投资建设。1981年,在潮汕商人李嘉诚的投资下,设立汕头大学。

在《2022胡润百富榜》上,共有51位潮商上榜。据天下潮商传媒不完全统计,这其中的汕头籍企业家有19位,潮州籍企业家有10位,揭阳籍企业家有18位,汕尾籍企业家有4位,这51人的财富总额合计达1.43万亿人民币。

在这些上榜企业家中,最广为人知的有长江集团创始人李嘉诚家族、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国美创始人黄光裕家族、英皇集团创始人杨受成家族、TCL创始人李东生。

此外,立讯精密的创始人王来胜、小米集团创始人林斌、中国生物制药的谢炳家族、侨鑫集团创始人周泽荣、中洲集团创始人黄光苗、联美集团创始人苏素玉家族、奥飞娱乐创始人蔡东青、晨光文具创始人陈湖文、东风股份创始人黄炳文、华人置业实控人刘銮雄家族、观澜湖集团主席朱鼎健家族、海大集团创始人许英灼等很多知名企业家都来自潮汕地区。

在潮汕地区,最著名的历史人物当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当年他被贬到潮州时,这里文化落后,教育不兴,生存环境也相当恶劣。

韩愈在潮州停留不到一年,但却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他在这里施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引进中原文化,通过“祭鳄”“兴修水利”“赎放奴婢”“兴办教育”等举措,改善了当地人民的居住环境,农耕条件,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开展。

韩愈在潮汕是受到极为崇高的尊敬,为了纪念韩愈对潮汕的贡献,潮汕人以“潮州山水皆姓韩”这样的形式礼遇,永久性地纪念韩愈。这位唐代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在潮汕老百姓心目中已然是享有着“神”一样的地位。

使用人口超过2000 万(包括旅居海外的潮汕人)的潮汕方言,被人称为“古代中原汉语的活化石”。

东晋建武元年(317 年)“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以后,历经中原汉族多次大规模南下,以及闽粤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潮汕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方面,形成了许多异于闽南方言的地方特点,与现代汉语普通话更有相当大的差异。潮汕方言既古朴典雅,又不乏通俗幽默;既具有强烈的地理特征,又刻有历史文化的印迹。

潮汕文化:从祭祖到祠堂

潮汕人多供奉妈祖和关帝,老城的妈祖宫便和关帝庙毗邻一处,是海内外汕头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共同记忆。如今许多海外归侨,一看到妈祖宫和关帝庙,就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生发出千丝万缕的乡思。

天后妈祖的原型是宋代的福建人,保佑远行之人,特别是海上漂泊的人。而那时期,也恰好是潮汕人大举从福建入潮汕定居的时期,所以天后妈祖成为潮汕人最早膜拜的神仙。

关帝则是中原文化的传播结果,以正气正义忠义显著于一身,潮汕人从北往南的迁移之路,崇尚关羽的浩然正气和忠义精神,因此关帝也就成了先民从中原大地带来的保护神。

潮汕人的祭祀中,既有膜拜神明的,更多的是祭拜先祖,逢年过节,祭祖是头等大事。每逢此时,潮汕人都会恭恭敬敬地请出祖先神牌,焚香祭祖,希望祖先保佑自己在异乡立足安家,传宗接代,对祖先心怀感念,这份感念代代相传,形成了潮汕特有的祭祖文化。

祭祖的传统,逐渐衍生出了潮汕的祠堂文化。

祠堂,就是为祭祖而设置的建筑物,潮汕的第一个祠堂,就是在宋朝时期为了纪念韩愈而兴建的韩文公祠。

过去,只有达官望族才有资格修建祠堂,普通百姓是不允许修建祠堂的,直到明朝中期,朝廷才准许平民阶层修建祠堂。

明朝还是潮汕民居大规模建设的阶段,有“潮汕厝,皇宫起”美誉的潮式建筑,更是在祠堂建筑中发挥到了淋漓尽致,尽善尽美的效果。

潮汕祠堂的基本结构设计,有两厅夹一天井的两进式和三厅两天井的三进式两种。在建筑物里广泛地运用到木雕、石雕、嵌瓷这三大潮汕建筑工艺,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展现了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潮汕祠堂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潮安金石的状元林大钦故乡的林氏宗祠,现在还完好保留着明朝时期的建筑物,所有的地基地埕都是当年保留至今的。而汕头澄海后溪乡的“金氏宗祠”,宗祠正中大门处有一祖墓,是一个典型的“墓祠合一”的祠堂,这是潮汕乃至广东地区唯一可见的“墓祠合一”特殊祠堂。

文创产业:归潮创业的青年越来越多

潮汕人多祭祀的特色,其实也是他们感恩情怀的行为表达,以及敬畏天地神的体现。

我到潮州、汕头的当日,正赶上当地隆重的“冬至”祭祖,家家户户对祖先、亡故的长辈进行祭拜,供奉各种美食。祠堂更是香火鼎盛,街头小巷,舞狮奏乐,不绝于耳。更令我吃惊的,是大量的年轻人参与其中。非常认真地用行动,传承着千百年的传统习俗。

另外,在我去过的中国城市里,很少有像汕头这样,直接把城市名字“汕头”两个字做成了代表城市形象的标准文化符号的。

 

在汕头,各种文创产品、城市更新项目上,我都看到了“铺天盖地”的、好看又有力度的“汕头”二字。马拉松奖牌的核心设计,也是“汕头”两个字。到了潮州,我又随处可见“潮州”两个字,出现在各种文化衍生品上。当地自成体系的文化,强烈的文化归属认同,扑面而来。

 

本次参赛之余,我还走访了两个踏实勤奋的文创创业者,和他们交流里,首先看到的是这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和强烈归属感,同时,都在基于深厚的文化底色做着踏实的创造与生发。

 

在“小公园”骑楼见到了“汕喜”的创始人小芮姐弟,一间特别有设计感,融合了侘寂风和当地符号的茶饮店,小芮告诉我,她今天也去山上完成了祭祖,给我仔细介绍了各种茶的味道和选择,还拿了她联合周边茶饮,咖啡店做的很有文化内容的“汕喜日报”给我。不急不徐、娓娓道来。

汕头探店打卡,必然要去中药铺设计风的头牌网红打卡地“潮济堂”,有太多想要表达的溢美之词,甚至到了我已经写不出小红书的程度,店内诙谐幽默的国潮风设计,陈皮冰美式等的创造性爆款,悠悠地介绍着产品的创始人和出手即是“画作”的美女店员……各种定格,都是一幅美好生活的画面。

话题:



0

推荐

毛大庆

毛大庆

46篇文章 13天前更新

毛大庆博士,人口学、城市更新与区域经济学学者,注册建筑师,专栏作家。 优客工场(纳斯达克:UK)创始人,优享创智(共享际)创始人。 任中国科协八届、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促创委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工作顾问、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专家库专家。 著有《城市更新空间内容探索》、《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永不可及的美好》、《无处安放的童年》、《一口气读懂新加坡》,译著《奔跑的力量》、《朝圣波士顿马拉松》、《鞋狗》、《为谁留的空椅子》、《凿开公司间的隔栅》、《布隆伯格传》、《成就斜杠人生》、《全黑军团》、《发明:詹姆斯·戴森的创造之旅》。 马拉松爱好者,截止2022年11月,已完成全程马拉松144场。荣获2016年CCTV体坛风云人物体育精神奖(提名奖)、2017年“中国马拉松年度人物”荣誉称号,2022年2月受邀作为2022北京冬奥会第97棒火炬手传递奥运圣火。

文章